這幾年讀書的範圍有稍稍變化,大概十年前閱讀範圍偏向雜食,看的種類雖多,但很少專注在某個知識體系,造成的後遺症是我很難在某個小領域成一家之言,更白話一點是我很難有系統有脈絡去分享一些我已涉獵的知識,大概五年多前開始,把更多的閱讀專注在歷史領域: 東歐、蘇聯、伊斯蘭與歐洲、器物史、些許近代中國史,不過總覺得範圍還是稍大,很容易遇到不熟悉或不確定的名詞停頓下來,反覆搜尋卻同時失去閱讀的樂趣和專注,這點我有和達叔討論,他的建議是放寬心,享受閱讀的樂趣即可,對此雖然我大致贊同,但心下仍對沒有自我提升感,有點可惜。
將近兩年前,接觸了諮商心理學,買了一些心理學小說和心理學的論述導讀,不僅侷限在比較偏社會層面的諮商心理學,也涉足了比較偏臨床心理的知識(EX 成癮),這些閱讀對我最大的提升是觀察自己的狀態、觀察自己的觀察,面對煩躁或焦慮的時刻,比較能稍微停下來感受情緒的狀態和流動,與人相處覺得不舒服時,可以用後設的思考模式分析自己的不自在和憂慮;有時將書上的內容和個人的諮商做連結,去品味自己的處遇和書中分享案例的異同–撇開回顧本身的痛苦–這實在是一件滿有意思的事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:我個人的閱讀涉獵層面,該往何處走?往哪裡去? 以甚麼樣的方式吸收?又該用甚麼樣的方式回饋分享? 身在異鄉,想涉獵一些美國社會文化現狀的探究,想重讀紐伯瑞金牌獎的《黑色棉花田》,想探究東岸的城鎮興衰的歷史演變,不過受限自身狀態,一切還在冥想。又或者進一步鑽研諮商心理學,與自己的經驗結合,甚至拓展到其他科學的想像脈絡,目前的阻礙在於英文程度不夠,而且自身的課業繁重,分身乏術。整體思來想去,好像最大的瓶頸還是在自身的企圖心或狀態。另一方面,此部落格目前為止都僅止於我個人紀錄和呢喃,並沒有太多有組織和系統的論述,有想過在批踢踢的書本板上討論,不過目前看上去板風與我涉獵的領域有段距離。眼下可做的應該是先把幾本較有印象的讀物簡略分享,不求過度的品質和深度,等量多引起質變,再慢慢走出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